2/3心血管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 不仅要治身还要治心
发布者:美易健康 发布时间:2020-03-18 分享到:
0

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,人们的认识多为服药、做手术等,其实心理治疗也十分重要。日前,在2018心脑血管病“心身同治”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学习班上,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主任梁东辉教授指出,很多心脑血管病患者除了出现躯体病变之外,还存在很多精神心理问题,即患者各项检查指标都很正常了,但症状还是无改善。如果只是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,不能及时识别和有效治疗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,治疗效果将大大降低。而“心身同治”疗法则可以在给予患者躯体药物治疗的同时,重视其精神心理的治疗,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。


梁东辉教授

我国每小时约有400人死于心脑血管病
心脑血管疾病,也就是我们日常听到的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中风、冠心病等。近年来,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逐步攀升,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,更是成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。据统计,在中国,每年有近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,即每小时约有400人死于心脑血管病。
梁东辉教授介绍,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,除了外部环境、高血压、血脂异常、糖尿病、超重与肥胖、吸烟酗酒、不合理膳食以及不爱运动等之外,精神心理因素也是一大主因。“当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、压力大的状态,或者情绪发生大的变化时,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,特别是长时间处于某种情绪中不能自拔,就会对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。精神心理因素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生、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”
“在临床实践中,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同时合并有精神心理问题,反之,精神心理问题也会明显加重和促进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。这两类疾病互为因果,互相影响。”
心脑血管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分三种类型
王强(化名)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今年62岁的他一年前因中风入院治疗,幸抢救及时加上后期康复训练,恢复良好。可是王强日常还是觉得经常耳鸣、肢体麻木、身体无力等,老是感觉中风要复发,经常跑往医院检查,但是检查过后又显示身体各项指标正常。几个月来回折腾下来,王强觉得身心疲惫、焦虑、失眠,也疑惑不已,这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呢?
梁东辉教授指出,类似这样的案例在她的门诊中相当多见,这也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中的一种类型,即是心脑血管疾病继发精神障碍。“这部分患者多为有过心脏病或脑卒中,经历过急救、手术的打击,加上患病以后身体的不适应,和对疾病的预后不了解,总是害怕不知道哪一天又要重新去看急诊,还会不会要再次做手术等的顾虑,从而产生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”
除了这类患者,梁东辉教授表示,精神障碍相关的“心脑疾病症状”和医源性的“情绪问题”也是常见的两种:“例如以‘胸闷、心悸、头晕等症状’就诊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抑郁、焦虑或躯体化障碍,但是误以为是心脑血管疾病而导致身体出现不舒服,结果到了医院做了很多检查,都没有发现异常结果(无阳性体征和阳性检查结果),这种就是精神障碍相关的‘心脑疾病症状’;还有一种常说的‘吓出来的心脏病’,也就是医源性的‘情绪问题’,其是因为部分医务人员没有客观、中肯地评价病情和预后,有意或无意地加重了患者精神负担。或者因为缺乏沟通、交流的能力,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误解,结果出现各种精神心理的症状。”
心血管疾病患者伴发抑郁和焦虑症高
梁东辉教授表示,正是以上种种原因,造成心脑血管病与抑郁、焦虑障碍共病率越来越高。“有研究资料显示:心血管疾病患者伴发抑郁和焦虑症高,分别为22.8%和70.9%,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;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36%,轻度抑郁占80%。”
所以,梁东辉教授强调,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,医生不要仅盯着心脏和血管,还要注意其心理问题。然而,现实情况却是,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的误诊、漏诊率高达84.1%。
“目前,绝大部分医院的治疗模式都是以疾病为中心,大医院强调过细、过专的分科,导致大量有心理疾病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因躯体症状分散于各个科室,部分医生多采用‘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’,只注重解决躯体疾病,不能及时识别和有效治疗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,结果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,极度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,甚至误诊、漏诊。”
“心身同治”疗法不仅关注躯体,还重视心理
“我们强调‘心身同治’疗法,不仅给予患者躯体药物治疗,还重视其精神心理的治疗。”
“心身同治其实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,除了药物治疗之外,我们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,健康科普教育,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,给予中医养生保健操、太极拳、八段锦以及食疗药膳的指导。要及时发现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,并及时处理,必要时配合抗焦虑药物治疗,如果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太过严重,就要懂得及时转诊。”
梁东辉教授介绍,心身同治的具体做法包括:
1、患者就诊时,填写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(SSS)、患者健康问卷量表(PHQ-9/GAD-7)等,医生全面评估病情,对其精神心理问题进行筛查及诊断,选择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治疗方案。
2、医生指导患者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(包括不良饮食习惯、缺乏运动、吸烟、缺少睡眠和精神压力大等);积极控制危险因素(包括控制血压、血脂、血糖、肥胖等)。
3、针对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,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干预,包括放松训练、日常冥想、正念疗法等。
4、科室定期在医院、科室,或者社区开展心脑血管健康教育讲座,向患者传播心脑血管健康知识,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常识。
5、利用自媒体交流平台,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及微信公众号,医生给患者定期推送心脑血管病科普知识、健康指导、前沿资讯等内容。
6、定期随访。患者出院后,通过随访,全面了解其身体恢复情况,并定期召开病友会,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健康状况。
“心身同治疗法效果显著,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,我们发现患者医从性明显提高,能够自觉地、更加合理、规范地用药,自我保健和保健能力增强,心情好转,精神状况明显改善,绝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或者完全康复,大大提高了生存质量,降低了再住院率和死亡率,减少了心脑血管病造成的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。”
因此,梁东辉教授强调,“我们推广‘心身同治’疗法,就是希望医生在关注疾病的同时,更要关爱患者的心理,临床医生要懂得及时识别精神心理问题,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治疗,推动和提高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水平,让更多人更健康。”

 

(转载自家庭在线医生网)

账号登录

注册

其他方式: